農曆新年前後的新聞不多,迷你倉鬧得最熱烘烘的首推某政黨因應自由行「迫爆」香港而建議徵收入境稅。冰封三尺,非一日之寒,中港矛盾的問題亦始非今日;在剛過去的周日,尖沙咀廣東道便由旅遊區變成支持和反對自由行兩個陣營的「對決平台」。根據新聞報道,反自由行陣營一面高喊口號,斥責內地人為「蝗蟲」,另一陣營則一邊歡迎旅客,一邊與反自由行陣營對罵,同一時間部分內地旅客亦加入戰團;可想而知,當天廣東道的對決十分激烈,與喜歡「內交」的現任政府所提倡的中港融合可算是一個強烈的對比。大喊口號不如理性分析「千古罪人」彭定康在他最後一份《施政報告》說: 「我感到憂慮的──我要盡力強調這點──我感到憂慮的,不是香港的自主權會被北京剝奪,而是這項權利會一點一滴地斷送在香港某些人手�。」我不知道他說的是否真確,但我感到憂慮的是,我們追求真相的能力會一點一滴地斷送在只懂喊口號,而不願「擺事實、講道理」作理性分析的某些人口�。我不知道喊口號可以解決什麼問題,但我肯定這只會令中港矛盾惡化;而無論你是站在哪一邊,你都不會反對這種中港矛盾長此下去對香港只會百害而無一利。互相謾罵和大喊口號可以怎樣解決問題我不知道,但政府似乎在這樣的氣氛下有點手忙腳亂了。上年開始實施「限奶令」,最近卻認為入境稅不可行!如果政府在制訂這些政策時有一貫的理念,這些看似「一時一樣」的政策其實不是大問題,但政府一時說我們要「管理需求」(但似乎沒有預計供應的變化),一時說要保障本地父母買奶粉的權利,一時卻說香港人不能「未富先驕」,連我這個旁觀者也有點頭昏眼花了。其實,在「限奶令」和入境稅兩者中,我也是支持一項反對另一項,不過,我的看法與政府剛好相反!為什麼呢?從產權看限奶令和入境稅香港一直以自由市場自居,這亦是香港過往成功的一個重要因素。讀者們相信都知道,自由市場是建基於私有產權的保護。自存倉這個角度看,我們可以怎樣理解「限奶令」和入境稅呢?先說「限奶令」吧。其實,我這位新任爸爸可算是「限奶令」下的「既得利益者」;不過,作為一個經濟學者,我也知道在買到奶粉前,那些奶粉並不屬於我或其他本地父母,而是屬於同是本地人的藥房或其他本地奶粉商。在保護本地父母的同時,「限奶令」其實是在削弱了藥房東主和本地奶粉商售賣奶粉的權利。政府在成功解決中港矛盾之前,這可能已製造了「港港矛盾」!「限奶令」與入境稅的不同之處在於,前者是實施在單一貨品(奶粉)的出口限制,後者某程度上是限制入境的人流管制。「限奶令」限制的是奶粉的交易,而奶粉在賣出前的產權是屬於一部分香港人(藥房或其他奶粉商);入境稅限制的則是旅客的人數,而旅遊業賣的是旅遊服務和旅遊景點,其中佔用不少屬於所有香港人的公共空間。在旅客不多或公共空間充裕下,旅客來港旅遊消費雖會佔用香港的公共空間,但都不會增加本地人使用公共空間的成本。北韓的大型公路平日便沒有什麼車在行走,突然多100 輛車也不會對原本的公路使用者帶來什麼不便;但香港的情況明顯不同,相信不少讀者都同意這幾年數以千萬計的旅客佔用了不少香港的公共空間,很多香港人要付的成本絕不只是多等一班車這麼簡單。要解決這問題,最理想的辦法是增加土地供應,增加香港的公共空間。如果港鐵�的空間有北韓的公路那麼寬敞,我相信周日的「廣東道決戰」不會發生;但現在政府連增加住宅用地的土地供應也有問題,我們實在很難要求政府在短期內大幅增加公共空間的土地供應。不過,主題公園也會因入場人數太多而增加收費,以保障它的服務質素,那麼,香港政府何不考慮徵收入境稅,一方面維護香港人在公共空間上的產權,另一方面維持香港旅遊業的服務質素?作者為中文大學經濟系助理教授、亞太研究所經濟研究中心成員.facebook.com/economics3.0梁天卓迷你倉新蒲崗
- Feb 19 Wed 2014 14:32
入境稅比限奶令優勝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