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碼浙江小城市培育試點·規劃篇本報記者 徐祖賢 柴國榮一到旅遊旺季,迷你倉沙田位於杭州市余杭區的塘棲鎮就人頭簇擁,遊客如云。得益于3年前�動的浙江省“小城市培育試點”,這座古運河畔的千年古鎮,面貌日新月異,建成的一批文化和旅遊設施,吸引了八方遊客紛至遝來。塘棲是浙江省2010年年底確立的27個小城市培育試點城鎮之一,也是其中少數既有旅遊產業又有工業的試點鎮之一。按照浙江省的規劃,27個試點鎮依據自身基礎條件,分別打造工貿特色城市、歷史文化名城、宜居品質新城等特色小城市。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徐小青參與了浙江小城市培育試點中期評估,他認為,浙江省小城市培育試點走出了一條具有浙江特色的小城市培育發展路子。高級城市規劃師、浙江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城市化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吳文勇一直參與浙江省小城市試點規劃和政策設計,他認為,浙江省小城市試點之所以能在短短的3年時間取得預期的效果,關鍵在於規劃的“功課”做得扎實,政府扶持政策到位。規劃先行:城市標準,差異發展浙江小城市建設規劃之細之複雜到了令人驚異的程度。三年前,浙江省政府在全國率先研究提出小城市基本理念和45項建設發展標準,制定實施27個試點鎮的三年行動計劃,各個試點鎮先後出台包括城市總體規劃、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土地利用規劃、控制性詳規和各種專項規劃,各鎮規劃總量大多超過兩位數。截止到2012年年中,27個試點鎮共完成262個總體規劃、控制性詳規和專項規劃編制。規劃的數量還在增加,以富陽市為例,富陽市發展和改革局副局長高志根在接受中國經濟時報記者採訪時說,富陽市政府每年都要敦促下屬試點鎮制定不同的規劃,僅2011年就制定有14個行動規劃,2012年12個、2013年5個。不僅規劃多,規劃級別也不是鄉鎮模式,而是比鄉鎮模式更高的城市體系。這些聘請規劃部門和規劃單位編制的規劃形成初稿,再逐級上報,通過上級單位論證和審批後,才能進入實施階段。吳文勇告訴本報記者,規劃是指導小城市培育的行動綱領,各鎮管理和建設的標準相應提高。試點鎮政府的負責人認為,詳盡的規劃指導小城市培育的實踐,通過一系列專業化的規劃,實現鎮空間布局、用地指標、建設時序的無縫銜接。徐小青在接受中國經濟時報採訪時指出,城市標準的規劃體系和科學的行動計劃結合在一起,幫助浙江27個試點鎮向功能定位準確和彰顯個性的特色發展轉變。據吳文勇介紹,為了避免與周邊城市特別是縣城重複建設、無序競爭,規劃要求試點城鎮要有自身的產業結構和產業特色,如桐鄉崇福鎮的皮革產業、湖州市吳興區織里鎮的童裝產業、杭州蕭山區瓜瀝鎮的汽配產業、諸暨市店口鎮的五金產業、杭州余杭區塘棲鎮的旅遊產業、東陽市橫店鎮的磁性材料及影視旅遊產業、桐廬分水鎮的制筆產業等等,都已經形成特色鮮明、實力雄厚的塊狀經濟形態,與周邊城市和城鎮形成產業上的分工互補和協同發展。(下轉7版)(上接1版)布局規劃:看實力,更看潛力2迷你倉價錢個試點城鎮,並不是縣(市、區)城,大多都是縣(市、區)的第二大鎮。據介紹,在規劃小城市試點布局時,浙江不僅僅考慮城鎮的區域面積,人口多少,經濟實力等因素,更注重小城鎮的發展潛力,即能否增強城市要素的集聚能力,能否增強城市宜居宜業的承載能力,能否增強城市帶動農村發展的輻射能力,能否構建起以城帶鄉、以鄉促城、城鄉互促共進的新型城市化推進機制,促進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新型城市化、新型工業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加快形成城鄉一體化發展的新格局。基於上述原則,納入培育試點的27個小城市試點城鎮雖然大部分位於杭嘉湖、甬台溫等發達地區,但衢州、麗水、舟山等一般發達地區和相對欠發達地區也榜上有名。如衢州江山的賀村鎮、麗水縉雲縣的壺鎮鎮、舟山普陀區的六橫鎮等。浙江省發展和改革委研究所所長卓永良在接受中國經濟時報記者採訪時指出,相對均衡的規劃布局,既反映了浙江經濟社會發展狀況的現實,又兼顧了地區平衡,有利於全省經濟的協調發展。為 “浙江省新型城市化發展十二五規劃”的主要起草人之一,吳文勇更願意將小城市培育放在全省發展的大籃子中,“浙江小城市建設是浙江省三大城市群、四大都市區、五級網絡化布局結構的重要組成部分。”浙江省早在11年前就已經出台文件關注“特大”鎮的發展,並形成一系列的扶持政策。試圖解決大城市不多、帶動力不強,小城鎮布局分散,大中小城鎮協調發展水平較低的問題。目前,浙江共有200個中心鎮,普遍面積大、人口多、經濟實力強,多數具有建成小城市的潛質。吳文勇認為,浙江小城鎮的培育要與大中城市協調發展,實現推進產業集約節約發展、人口有序發展、承接產業轉移的目的。效益規劃:求集約,戒浪費浙江正在努力破解以土地集約利用水平、城市綜合承載力為代表的“城市病”。吳文勇說,浙江小城市試點城鎮普遍實施了產業進園區,居民進小區的發展模式。各試點城鎮都建有經濟開發區、工業園區等產業功能區,推動和吸引企業進園區發展。與此同時,在農民就地城市化的過程中,試點鎮利用原有宅基地置換小區公寓。這種做法帶來的直接好處有兩方面:一方面從根本上改善了村民的居住條件,使他們住進了水、電、路、氣、信息、通訊等基礎設施完備的小區,徹底告別了原來髒亂差的居住環境。另一方面,置換出來的土地可用于生產和開發,這樣就進一步提高了土地的集約利用和城鎮的承載能力。以嘉善縣姚莊鎮為例,該鎮通過實施宅基地換城鎮新房政策,有860戶農民進城安家,搬進了鎮里統一建設的桃園新村1188套新房,有3200多名村民實現了“工作在園區,生活在社區”的新生活。而且原有的997畝宅基地通過置換,一下子節約了530畝土地。始終在關注國際國內城市化進程的浙江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段治文在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指出,無序發展,重複建設,浪費嚴重,這是我國許多地方在推進城市化進程中所面臨的最大挑戰,而浙江省提出的走新型城市化之路將有效地避免這些問題。迷你倉最平
- Feb 24 Mon 2014 12:26
從外延擴張轉向內涵發展 浙江小城市試點規劃先行差異發展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