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本報記者 韋繼川 文/圖 7月底,儲存為期兩個半月的南海伏季休漁期就要結束,在北海僑港漁碼頭的一個攤位上,船老大黃先生卻是一臉的發愁,“招人難啊!”其實,面對這種困惑的遠不止老黃。從當地的外沙、僑港、地角、營盤、潿洲等漁港的情況來看,船老大們普遍面臨這樣的窘境:眼看就要開漁,但工人實在不好招,想要的人招不來,不想要的人只能接受。業內人士指出,北海漁船“用工荒”,實際上暴露出沿海地區漁業長遠發展的一系列深層次問題。為此,記者在當地採訪漁民、船上的打工者,以及漁業管理部門和當地政府,試圖尋求一個有說服力的答案。近憂:開漁在即,用工缺口仍有1╱3“今年開漁用工真的很難嗎?”記者問。“難,一年比一年難。”僑港鎮水產協會會長吳芳權直接了當地說。他說,現在招工,單說工錢那可是一個勁兒地往上竄。吳芳權介紹,2012年春季,40米長的大船工人月工資3800元,但到了下半年,已提到了4300元,現在到了4500元;37米左右的鐵船,月人工也得4200元,32米以下的木船則不少于3800元。按每艘船7-8個工人計算,僑港鎮800多艘漁船,共需招6000名以上工人。“可到開漁的當口,卻還有1/3的缺口。”僑港鎮黨委書記楊陸透露。目前,僑港鎮漁船招工80%來自欽州、防城港等地,少數是廣東沿海一帶的。從7月26日開始,各船老大或通過老工人口口相傳,或掛牌招聘,為招收工人忙碌開來。當地政府也不遺餘力幫助宣傳,開設臨時招聘會。但開漁在即,只有3000多名工人到位。而沒招夠工人的船老大,心急得忽上忽下的。“工錢雖然提高了,但人還是沒招到,真是急死人。”船老大抱怨。他的意思很明白:想要懂海情、懂技術的兩廣沿海一帶的人,現在不是你挑他,而是他挑你。“現在近海已捕不到魚,船隻能越走越遠,而外海或遠洋捕撈,得在海上呆很長時間,勞動強度大,風險也大。4000多元的工資,也還是勉強接受。”一名準備隨船老大上船的欽州小伙子直言不諱。那些內陸省份如云南、四川、貴州等地,有不少人報名想做,不但不懂海情、不懂技術,而且還會暈船。“實在招不到人也得湊合著用了。”船老大老張說。“船上工資是高點,但條件艱苦,一般人可受不了。”來自雲南、在船上幹了3年的工人小李告訴記者,“剛上船那段時間可是又暈又吐,真想跳到海里游回岸上去。現在總算適應了。”“第一、第二代漁民沒有文化,吃盡了苦頭,很多船家不希望下一代步其後塵。”採訪當中,當地政府一位負責人向記者透露,如今老一輩船主一般只剩下爺爺、奶奶和父母這一代了,到了兒孫這一代,在黨和政府的關心下,上岸讀書、學技術,很多就“棄海”從商,或從事別的職業。如今,在�多應聘者當中,年輕的漁民後代可謂鳳毛麟角,漁民“斷代”也成為招工難的原因之一。遠慮:資源匱乏,影響漁業可持續發展“以前,家里想找點錢花,只要帶上簡單的工具,到海邊轉一會兒就可以捕魚賣錢。現在,折騰大半天還不一定有收穫。”“我們村很多人家的小漁船、捕撈的網具幾乎閑置。”“海灘被徵用,連以前可供挖螺、挖沙蟲的空間也越來越小。”……以上對話,是8月1日北海鐵山港青山頭幾名婦女在挖螺、挖沙蟲時談及的。3天後,記者在北海採訪休漁後第一批打魚歸來的漁民。“魚越來越小,船越走越遠。”正在電建漁港卸魚貨的黃姓船老大,憂慮多于新蒲崗迷你倉穫的喜悅。“更不用說一些貴重的海鮮了,少得可憐。”他嘴里嘟囔著。他算了一筆賬:出一趟海,僅工錢就要1.5萬元左右,除去油錢等花銷,所收穫的利潤不高。再看整個碼頭,雖然堆滿、擺滿了各種各樣的魚貨,不少商販穿梭其中,但不少人卻一個勁地搖頭:“可選品種少,靚貨不多。”“只要能撈的都撈上來,好一點的可以賣錢,吃不了當飼料。”當地漁政人員覺得可惜和無奈。“今年捕撈的情況也好不到哪裡去。”採訪中,有人向記者反映令人痛心的事情。他說,電、毒、炸魚現象,在沿海地區仍然猖獗。這種違法行為,隱蔽性強,投入少,收益大,特別是近年來非漁業農民和社會閑散人員的加入,使這一現象愈演愈烈,導致一些傳統經濟魚類日漸枯竭,名貴魚種瀕臨滅絕,破壞了漁業資源和生態環境,勢必擠壓正規漁船的空間,使生產虧損率大增,生產期大幅減少,漁船轉讓及淘汰增加,一些漁民甚至“轉行”非法生產。一位不願意透露姓名的漁業管理人員報料說,涉足電、毒、炸魚的漁船,僅北海就超過1000艘,大多是“三無”漁船。他列舉一些非法電力捕魚時說,這種非法作業簡直是無孔不入,所到之處,大魚小魚全部昏死,魚蝦絕跡。被電捕器電擊過的魚類,不論是成體、幼體,其性腺發育都受到損害,基本失去繁殖能力,幾近“斷子絕孫”,並危及底棲動物及其它生物的生存。還有毒魚、炸魚,不但使許多成份不明的劇毒藥物、炸藥積累物汙染水體動植物,還直接危害食用者的健康。據說,炸魚還炸壞了當地投放的魚礁,嚴重破壞了海洋生態。業內人士指出,過度捕撈、違法違規作業、圍海造地、圍海養殖等,造成了海洋環境汙染,漁業資源匱乏,嚴重影響到漁業的可持續發展。思考:生存空間從哪裡打開人類社會對大自然的過度掠奪,是要付出代價的。“船越走越遠”,向外海、遠洋捕撈延伸,似乎向人們展示另外一片新天地,但條件更加艱苦,作業難度加大,風險也在加大,投入大、招工難問題非常突出。針對近年來漁船“小改大”、“木改鋼”的鼓勵政策,無論是漁民還是當地政府都表示歡迎。但一位相關部門負責人說,年景好的時候,效益好的大漁船可以“升級換代”,而當下�多“捉襟見肘”的小漁船,要想改絕非易事。他舉例,一艘32米以上的漁船,造價大約500萬元,政府可以補貼30%,但實行起來並不那麼容易,漁民在建造過程中想辦法省點錢,採購的渠道五花八門。而有關部門照章辦事,非正規手續,無法拿到補貼。於是,一些有能力自籌的就自己建,大多沒有能力也只有安於現狀,部分國家的補貼也沒補出去。這些年,我區沿海各級黨委和政府在漁業資源保護、漁民轉產和安置等方面作出不懈的努力,一方面加大資源增殖和打擊非法違規作業的力度,另一方面積極引導轉產漁民從事旅遊、商貿等,但“上得了岸,富不起來”。當地政府呼籲,有關部門要加大基礎設施建設投入,出台並完善更多靈活多樣的扶持政策,提高惠民政策、措施的覆蓋面,培植更多的可替代產業,等等。有專家建議,針對漁民“斷代”的情況,應當未雨綢繆,當地政府要提前介入,除了加大宣傳提高告知的覆蓋面外,還必須騰出時間讓“新漁民”得到更好的培訓和適應過程。沿海漁船面臨“用工荒”,看似一個短期現象,卻折射出令人深思的經濟長遠發展、關乎民生大計的大問題。漁民的生存空間從哪裡打開?難題一道道,需要豐富的想象力和足夠的智慧去解題。mini storage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miniddy5 的頭像
    miniddy5

    miniddy5的部落格

    miniddy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