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香港文匯報訊  據《第一財經日報》報道,迷你倉上海自貿區概念火熱,卻意外興起了炒賣空殼公司。自貿區內辦理註冊的企業每日近600家,當中有不少是虛擬註冊公司(即港稱「空殼公司」)。一些上海大媽竟「團購」空殼公司,「現在2萬(人民幣,下同)買一個公司,半年後轉讓4萬出手」,並預期有高達兩倍的回報! 上海自貿區管委會人士對此則表示,可供註冊的虛擬地址供應還很充足,能滿足市場需求,他表示炒家最後會作繭自縛,白白浪費租金。「炒殼的結果就是自己被套。」不過,那些註冊虛擬公司的上海大媽們,則仍然對獲利有信心。倉庫間�房 門牌充公司 在內地成立公司,需要註冊地址,即便是虛擬地址;而自貿區內虛擬地址的權利人有兩大類,一類是區內的開發公司,他們是區內不少辦公樓、廠房、倉庫的出租方。報道指,他們往往將廠房或倉庫劃割成每間10餘平方米的用地,形成一個固定的門牌號,然後向市場包括中介批量提供這些門牌號作為註冊地址。但實際上這些廠房或倉庫原本有其他用途,不適宜註冊公司進入辦公。 另一類是外高橋儲存稅區的小業主,他們是保稅區開發初期購置物業的民營企業、個人或私營企業。 周阿姨近日和丈夫在上海自貿區裡註冊兩家虛擬地址註冊公司,年租金2萬元。她表示「炒稀缺的東西總是不會錯的」,目前正等待自貿區的虛擬註冊地址不斷被消耗,帶動租金跳漲,屆時可高價轉讓掉手中的公司。 在周阿姨的鼓動下,鄰居大媽們竟「組團」去自貿區虛擬註冊公司,以此和區內代理註冊公司甚至房東就代理費用或租金討價還價。盲目跟風 不知房源何來 報道引述有關人士指,自貿區採取的是寬進嚴管方式,對於中介傳出的自貿區管委會控制註冊企業量或控制虛擬地址供應量,有關人士指管委會不會做此類限制,註冊企業將是自由的,至於現時每日註冊數量和窗口放號量的限制是受制於業務能力,並透露可供註冊的虛擬地址還很充足,能滿足市場需求。 報道稱,對於「虛擬註冊」的不了解,也是市場上一批炒客盲目跟風的原因。不少註冊者不知道房源何來,因此選擇相信了「虛擬註冊地址會很快用完」的說法。更有代理在推銷時謊稱2萬的年租金是「政府定價、政府收取」。mini storage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miniddy5 的頭像
    miniddy5

    miniddy5的部落格

    miniddy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