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近日,迷你倉最平深圳正式公佈《深圳出台海洋產業發展規劃(2013-2020年)》(以下簡稱“規劃”)。規劃明確提出,按照重點突破原則,深圳將有取有舍,集中力量發展基礎條件較好、技術條件成熟、成長潛力大、產業關聯度高的海洋產業領域;引導電子信息、生物等現有優勢產業向海洋領域拓展延伸,構建具有較強國際競爭力的優勢現代海洋產業群。培育海水淡化、天然氣水合物(可燃冰)、深海礦產、海藻生物質能等海洋資源利用產業。東臨大鵬灣,西連珠江口,南接香港,連接南海和太平洋,深圳擁有257公里延綿的海岸線和1145平方公里海域面積。日前,海洋產業被列入深圳最新公佈的“1+3”未來產業。在土地資源緊缺的形勢下,海洋產業將成為打造“深圳質量”的新突破口。深圳海洋經濟從“老藍”走向“新藍”“資源環境壓力越來越大,產業轉型升級和可持續發展的要求日益凸顯,深圳迫切需要在海洋產業發展的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取得突破,為經濟發展開闢新的增長點。從國家層面來說,深圳也有責任承擔起為全國海洋經濟科學發展探索新道路的歷史使命。”市科學創新委員會主任陸健說。市經貿信息委透露,目前深圳海洋產業初具規模。2012年深圳海洋生產總值約1000億元,約占全市生產總值的8.3%,占廣東省海洋生產總值的10%。招商局國際、中集集團、中海石油深圳分公司、華僑城、健康元藥業、邦彥信息技術、朗誠實業等一批涉海核心企業形成了深圳的“藍色企業軍團”。深圳海洋經濟特色鮮明突出。在海洋經濟領域,深圳已經形成海洋交通運輸業、海洋油氣業、濱海旅遊業等三大優勢產業。2006年到2012年,這三大優勢產業增加值合計均占全市海洋生產總值的95%以上。而以海洋電子信息、海洋生物、海洋高端裝備等為代表的海洋新興產業總體規模尚小,發展潛力巨大。“目前,海洋監測技術領域則與發達海洋國家相比尚有10年到15年的差距,我國大部分海洋監測站以人工監測為主,自動化水平較低;國內95%的高檔海洋儀器市場被國外產品占據;國內海洋電子信息產品集成和研發水平有待突破……”綜合開發研究院博士胡振宇指出,目前國內海洋科技水平仍處於弱勢。“如果說過去的深圳海洋經濟是靠製造加工、外緣經濟來帶動的話,下一步則要靠科技、知識產權帶動,從單純依靠岸線發展到走向遠洋。”在他看來,深圳目前已建立了規模龐大的現代產業體系,特別是電子信息產業發達,通過融合滲透,可快速實現向海洋電子、海洋裝備等產業的延伸。而生物產業連續多年保持高速增長,已經擁有華大基因等一批優質企業,產業規模位居國家生物產業基地城市前三位,為海洋生物產業發展奠定了良好基礎。規劃提出,2020年前,深圳將優先發展海洋電子信息、海洋生物、海洋高端裝備、郵輪遊艇等四個產業。規劃提出海洋戰略性新興產業年均增速25%以上的目標。屆時,全市海洋生產總值預計可達3000億元人民幣。從“老藍”到“新藍”,深圳將利用多年來形成的高新技術產業鏈提升海洋科技實力,搶佔發展先機。科技“下海”再造新產業在業內人士看來,從發展海洋運輸、濱海旅遊等泛海洋領域,到優先發展海洋電子信息、海洋生物等海洋新興產業領域,是深圳海洋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選擇,也是基於深圳經濟發展優勢做出的明智選擇。當前,深圳科技創新生態體系及科技創新政策較為完善,以企業為主體的區域創新體系初步建立,創新深載體、國家級科研機構和新型研發機構建設成效顯著,全社會研發投入占生產總值比重居全國領先水平,科技成果轉化能力優勢突出,為海洋科技創新和產業化提供了良好的體制機制保障。據瞭解,目前深圳已經有一批企業看好海洋產業的前景,並率先探索,將科技優勢從陸地轉移到海洋。去年6月,深圳市邦彥信息技術公司為“神舟十號”載人飛行提供了重要通信保障設備並全程參與保障任務。其自主研發的“船舶寬帶數字綜合業務系統項目”已屢獲科技獎項,未來還將更好地發揮其在通信技術方面的優勢,大迷你倉發展海洋信息產業。海洋長期監測將為海洋經濟提供數據支持,而海上的監測方式與陸地不同,導致雙方無法對應。在過去一直從事空氣質量、汙染源水質等監測系統和儀器研發的中興儀器,將陸地上用的監測技術轉移到海上,使監測對象、數量相對應,填補了國內在這一領域研究的空白。“不少創業團隊看好海洋生物產業未來發展前景,創業熱情很高。”大鵬新區海洋生物產業園集聚效應已經初步凸顯。該產業園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自2009年11月開園以來,目前園區已經擁有15家企業入駐,並且引進一批重點高校項目。去年一年新引進五個項目,其中較為成熟的項目還有六七個。該負責人透露,有意向入園的創業團隊中,不乏海外歸國的高端人才。美國工程院院士王兆凱指出,其實海洋生物產業不僅僅是養殖業,種苗培育、海洋生物培養、環境修復、海洋深加工及保健品中試車間等海洋生物產業領域未來都有很大發展空間,值得關注和挖掘。“從養殖示範項目向分子生物學、基因工程拓展是新的產業發展態勢。”“海洋經濟內容很廣,深圳所規劃的是泛海洋經濟的概念。”胡振宇認為,規劃出台後,海洋金融以及與信息消費、健康消費等熱點結合的海洋產業也將發展起來,製造加服務的融合業態將被帶動,法律服務、二手船交易等領域前景值得期待。“以宏觀、長遠的眼光來看,海洋經濟的發展即將為其他產業發展創造更大空間。深圳需要思考的是,如何將現有的優勢產業鏈‘下海’,通過海洋產業的發展,再造更多新產業。”胡振宇說。加強區域合作海洋產業“走出去”聚焦灣區經濟是2014年深圳市市長許勤在《政府工作報告》中重點著墨之處。“灣區經濟與海洋經濟雖然不完全一樣,但有交叉之處,這意味著深圳在面臨陸上土地資源不足的情況下,將發展視角投向海洋。”胡振宇認為,灣區經濟的提出,也與海洋經濟等未來產業的發展相契合。市經貿信息委介紹,根據規劃,深圳在海洋產業的空間布局上也有所側重——深圳西部重點發展海洋電子信息、海洋高端裝備等產業,打造大型海洋企業總部集聚區;深圳東部重點發展海洋生物、遊艇等產業,打造中小企業總部基地及研發設計中心。以深圳灣、大鵬灣、大亞灣所形成的天然海洋灣區為核心,打造深圳灣海洋經濟生態灣區、大鵬灣海洋經濟提升灣區和大亞灣海洋經濟新興灣區。還將通過打造南海近岸綜合服務帶、南海近海資源作業帶、南海遠海資源拓展帶、大洋海洋經濟合作帶,拓展海洋經濟發展空間,實現海洋產業“走出去”。胡振宇認為,灣區經濟實際上包含打造城市聯合體的概念。“深圳的海洋經濟天然地就跟香港聯繫在一起,遠洋資源開發、建設國際航運中心、金融服務、國際法律體系的構建等方面,雙方業界都要聯合在一起。發展海洋經濟方面,必然要把深港海洋合作作為深港合作的重要內容,充分利用香港在海洋資源管理和海洋科研方面的領先優勢,拓寬合作領域,共同建設深港海洋大都會。”此外,還要依托涉海重大項目,加強深莞、深惠、深珠在海洋產業發展、海洋環保、關鍵技術攻關等方面的合作,推動技術和資源共享平台建設,努力打造國際級海洋高端產業集聚區。今年,十八大報告提出建設海洋強國戰略目標,並著力建設“海上絲綢之路”。許勤此前曾表示,深圳面向東盟國家,區位優勢明顯,將打造“海上絲綢之路”重要樞紐城市。這對深圳海洋產業來說是難得的發展機遇。“‘海上絲綢之路’單是一個通道,更強調通過海洋實現產品、文化、思想的交流和融合,深圳是中間的一個凝聚點。在新的發展階段,深圳發展海洋產業也必須更新觀念,更強調與其他地區的合作。注重發展跟環境整治的結合,注重生態更新。”胡振宇指出,深圳在這方面可借鑒新加坡、德國、日本、新西蘭等國家的經驗。實際上,規劃中對海洋生態保護也作了具體要求,比如利用海域使用金,大力推進海岸帶生態修復;開展深港生態環保合作,深入開展深港兩地交界海域綜合整治;轉變海洋環境監管模式;等等。圖片說明:郵輪遊艇是深圳目前發展較好的海洋產業之一。新蒲崗迷你倉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miniddy5 的頭像
    miniddy5

    miniddy5的部落格

    miniddy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