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迷你倉旺角台灣「教育部」對歷史、地理、公民等課程大綱進行的「微調」,在台灣的知識界引起了極大爭議。根據上月底舉行的課程審議會,在歷史科部份,主要是把「中國」改為「中國大陸」,同時,「日本統治時期」改為「日本殖民統治時期」,對於慰安婦的描述增加「被迫」二字。台獨人士指是次微調根本不是微調,而且是「去台灣化」,意圖把台灣重新中國化。 當然,課綱中出現了諸如忽視原住民等的問題,但問題的核心──台灣的歷史,就算不計國共內戰以後的一段歷史,也就能夠與中國完全割裂開來嗎?例如「日本殖民統治時期」一語,明明是指從《馬關條約》,中國被迫把台灣割讓予日本,五十年後又因二次大戰之後能夠收回的一段時期,是非常中肯的說話。而且日本在這五十年內,不但鎮壓反抗日本統治的人、試圖在台灣推行日本文化和價值觀(無論是漢人還是原住民),而更重要的是這段時期,台灣在經濟上受日本支配,例如台灣的蓬萊米本來是供給日本的內需的,本質上就是掠奪台灣的資源。日本在台灣實施的確實是殖民統治。又例如課綱中,補回了台灣在日佔時期,台灣和中國之間的關係,例如參加抗日戰爭的事實。那些人怕這些事實讓學生知道,難道是擔心這會壞了他們的「好事」麼?不過,就連國民黨的人都不敢為這份課綱背書,如此怕事欠擔當,實在讓人懷疑他們已經淪為「獨台」政黨。 另外,上星期日,香港尖沙咀廣東道上演了一場「驅蝗」行動。上百名反對自由行的市民對在那裡購物的旅客指罵,著他們「滾回大陸」。另一邊廂,「愛字輩」就在馬路對面宣傳歡迎內地旅客來港。對此,香港傳媒人劉細良先生早前在《蘋果日報》撰mini storage,指出中港矛盾,從宏觀層面,是歷史發展的必然過程。筆者對這點是同意的。問題是,他在文章指出,香港和台灣是中國近代史的「異端」,而「要消除『異端』雜音,與主旋律的不協調,必須向香港人灌輸一種屈辱史觀,才能對共產黨帶領民族復興產生自豪感,蒙上一塊紅布,跟�黨的感覺走,自絕於西方普世價值,這就是人心回歸工程了。」他用「灌輸一種『屈辱史觀』」來指涉中國自鴉片戰爭以降的歷史,實在讓筆者感到奇怪:為什麼這些事實可以被矮化成「史觀」?這又是否與剛才談到的、台灣的某些人做著相同的事?我們維護歷史真相,把顛倒的歷史再顛倒過來,何錯之有? 至於「驅蝗」行動本身,筆者明白,在港澳地區,旅客數字激增,從而導致租金�升、小店結業、交通擠塞等弊端,加上部分內地旅客的不雅行為,的確讓港澳居民感到痛苦。雖然行動正如後來的報導所指,可能會對零售商產生一定壓力,但無論如何,單單指罵旅客是不對的,也太廉價。如果是旅客犯錯,請你提醒他,再不行請你報警,讓他受點教訓。更何況只是來購物的人?把旅客稱之為「蝗蟲」,更容易招來「法西斯」的指責。同樣,對於內地人非理性的言論,也有制止的必要。 不過,對此局面,應該負上更大責任的是政府和商界。他們必須意識到,提升接待力並非一朝一夕的事。有些項目,例如興建公共廁所,甚至可以用流動公廁解決,但例如土地、基建等都需要花上幾年時間才能應付。在澳門這個只有三十平方公里的地方追求超乎承受能力的接待能力,不但會在社會中產生怨氣,旅客也會對澳門有負面印象,下次也未必敢再來。如此急功近利,豈不是與可持續發展理念相違背?□ 未熄迷你倉
- Feb 21 Fri 2014 13:55
異哉!所謂的「史觀」—兼論「驅蝗」行動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