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香港的保育運動可分為兩波。第一波在1970年代;第二波在香港回歸、踏入21世紀之後。第一波保育運動主要由政府主導,mini storage興建郊野公園和自然保護區。但同時為了發展市區,需要清拆不少富有特色的歷史建築,惹來民間的不滿,但不滿的主要是香港的外籍人士社群,反而香港的華人冷然處之。第二波保育運動則由市民發起,影響到今天,並帶動了這幾年的「本土主義」風潮。1898年,英國與清廷簽訂《展拓香港界址專條》,強行租借了新界,為期99年。直至1980年代香港經濟起飛,新界都是農業生產區,新界原住民種米種蔬果,飼養禽畜,保留了許多傳統的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但在二次大戰時期,香港淪陷,全港林木都被砍掉斬光。1945年,香港重光,港府要在港九新界重新植樹造林,順便提出把植林區建設為郊遊、保育和科研的地方。68年首個環團成立適逢1954年因埃及興建亞斯旺水壩,導致國際保育運動興起,各國紛紛設立「國立公園」(national park),港府亦興起設立郊野公園和自然保護區的念頭。1967年, 「郊區保育和發展」的國際會議在香港舉行,主張政府積極的保護大自然。1968年,香港第一個環保團體「長春社」成立。郊野公園計劃開始醞釀。1971年,麥理浩出任港督。他本身酷愛大自然,支持環保,積極地推動郊野公園計劃。1973年是決策的一年。當時,香港人口已增至四百萬,窮人嚴重缺乏安居之所。一方面,麥理浩推出十年建屋計劃,為180萬香港基層居民提供租金廉宜的公共房屋。計劃亦配合發展新界荃灣、沙田及屯門成為新市鎮,減輕市區人口過分擠迫。另一方面,麥理浩建議成立康樂體育局,推出五年康樂計劃,因為「青山綠水普羅大眾都可享受,高爾夫球場和遊艇則只屬於少數人的玩意」。郊野公園,正正是讓家居環境擠迫的市區居民在假日有個廉宜的好去處。1976 年, 香港通過《郊野公園條例》,到1979年,已經劃定二十一個郊野公園及13個特別地區。至今,郊野公園增至二十四個,加上生態保育地區,共佔地四萬四千多公頃。四成土地作迷你倉育區郊野公園已成為香港名揚世界的特色之一。世界上沒有一個大都會像香港那樣,撥出約四成的土地總面積作保育區,範圍之廣,冠絕全球。其次,香港的郊野公園十分接近市區,最遠的頂多花一個小時左右車程便可到達,也是其他大都會所無的。港人固然愛好假日往郊野逛遊露營,外來旅客亦喜歡到保育區遠足。郊野公園已成為香港一個極為吸引的旅遊景點。麥理浩成功地一面照顧了城市經濟發展的需要,另一方面也照顧了保育郊野和大自然的需要。早前,有人提議撥出部分郊野公園土地來建屋,遭到不少人反對,正是因為這三十多年來,郊野公園的確給了港人一個「久在樊籠裡,復得返自然」的去處。由2001年至今,每年往郊野公園遊覽的人次都超過一千萬。然而,不可不知,當年香港人口只有四百多萬,今天是七百餘萬,香港還該不該維持麥理浩時代的平衡呢?撰文:博文知識點城郊發展存雙重標準麥理浩對新界郊野和市區抱雙重標準。他致力保育郊野,對市區卻以經濟發展為先。政府需要新土地,不惜填海和把舊建築物拆掉重建。當時引起最大爭議的,是拆卸中環舊郵政總局。開埠以來,港府在中環總共興建過四間不同建築風格的郵政總局。第三代郵政總局,位於畢打街與德輔道中交界(現址為環球大廈),建於1911年,屬二十世紀初新古典主義的風格建築。1976年,為了興建地鐵中環站,政府決定拆卸,當時引起不少香港的外籍人士請願反對,但政府一概不理,照樣把舊郵政總局拆掉。思考點拆火車站保留鐘樓1975年,火車總站由尖沙咀遷往紅磡現時的紅磡站。1916年建成的尖沙咀火車站,準備於1978年拆卸。之前,民間早已起動,反對拆掉這棟有歷史意義的建築。先有居民組織去信殖民地司,要求保留火車站大樓,尖沙咀街坊福利會亦連番提出同樣要求。古蹟學會向麥理浩請願,政府拒絕要求。古蹟學會取得萬五個市民簽名,直接向英女王請願,可惜最終失敗。政府惟一的讓步是不拆掉鐘樓。比起2006至2007年的保衛天星皇后碼頭運動,三十多年前的保衛尖沙咀火車站運動,能在原址保留鐘樓,已經算是有成績了。文件倉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miniddy5 的頭像
    miniddy5

    miniddy5的部落格

    miniddy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