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曾經說起中國的高爾夫球,文件倉一定就會說起廣州姑娘馮珊珊,可是現在肯定提到另外一個人,那就是馮珊珊的好姐妹、同樣來自廣州的林希妤。就在不久前的LPGA資格考試中,未滿18周歲的林希妤成為了中國第二位拿到美巡卡的選手,她將在明年登上高爾夫球的最高競技舞台。許多教練告訴記者,林希妤的高爾夫球天賦很高,前途無可限量,假以時日定會在世界舞台上綻放光芒。在短暫的假期開始之前,林希妤近日與記者分享了她花樣年華的高球生活。天賦首次下場打130多杆練一年拿全國前三8歲開始練球的林希妤練習高爾夫球才一年多,就已在全國青少年高爾夫球錦標賽中取得第三名,這給了她巨大的信心,也讓她覺得打球特別容易。“我小學三年級的時候開始練高爾夫,剛開始只把它當成一個興趣,練起來並沒有很認真。那時候功課不多,時間也很寬裕,但我一星期也就練個三四天,分配給它的時間並不多。”和其他同期練習的小朋友相比,林希妤確實屬於沒那麼刻苦的那一位,“平常放學後爸爸媽媽接我去球場練球,一般星期六和星期日也會練,但春節我就會正常過節不練球,可隊里有很多人大年初一也練球,當時覺得他們好刻苦。”林希妤說。不過林希妤很快就顯露出她在高爾夫球上的天賦,練球大約半年後,林希妤第一次在荔湖高爾夫場下場打18個洞,當時就打出130多杆的成績。林希妤的媽媽杜靜說:“當時我的印象很深,因為馮雄(馮珊珊父親)說第一次下場打18個洞,這個成績已經很好了。”一年後,林希妤在全國青少年高爾夫球錦標賽中拿到了第三名,這在以前是幾乎不可想象的。“我打高爾夫前練過游泳,我覺得自己已經練得很好了,可也只有在市里的比賽里拿到第一名。但打高爾夫,我覺得自己隨便一打,竟然就拿到全國前三,這太簡單了,那時候就覺得打高爾夫球特別容易。”不過,隨著參加越來越多的高水平比賽,林希妤才發現自己以前是“井底之蛙”,只有加倍努力才能爭取到好成績。付出母親摩托送女練球父親為女練成高手別看林希妤已經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未滿18歲的她其實跟普通小姑娘一樣,特別“粘”媽媽。在跟記者聊天的過程當中,林希妤常常會與媽媽互動,在採訪結束後,她也很自然地挽著媽媽的手離開,滿滿的母女之情。父母也為她的成長付出不少心血。剛開始練球時,父母每天都要接她去球場。“最早的時候媽媽無論日曬雨淋,每天都會在我放學後開摩托車接送我去賽馬場練球,車程大概要半個多小時,那時還是挺遠的。”林希妤說。那時候不僅林希妤自己要練球,連父母也要下場陪練。“我那時候年紀小,可能理解能力有限,接受東西沒那麼快。所以教練就和爸媽說,最好他們也懂一點,這樣我平時練球時他們也可以監督一下,把教練的意圖貫徹下去。”為了林希妤,她爸爸從那時候開始就堅持打球,打著打著也成了個業餘高手,平均成績有80多杆,如果狀態好一點可以打出70多杆。歷程十歲首次出國比賽腳印遍佈半個地球林希妤在十歲時第一次離開父母的懷抱,跟隨國青隊出國參加中日韓青少年對抗賽。“那是我第一次獨自一人出國,先坐飛機過去,再轉火車再轉地鐵,都是自己拖球包,沒有人幫我。當時國青隊里還有比我小的球員,教練得幫他們。而且那兩天的比賽我打得不好,所以特別想家……”回憶起第一次出國的經歷,林希妤想起來依然是一肚子的委屈。林希妤說,她每一次出國都會特別想家。當問到多久給家里打一次電話時,林希妤回頭問杜靜:“媽媽,我那時候有手機嗎?”杜靜略帶埋怨地說:“你都沒給我打電話,那次去日本好像就給我發短信。”不過林希妤很快否定了媽媽的說法:“我想起來了,我有打電話。那時候領隊買了電話卡,只能打20分鐘,每個隊員只分到兩三分鐘時間,大家就排隊輪流給家里打電話。”不過隨著年齡的增長和參加國外賽事的增多,林希妤已經慢慢適應了這樣的生活:“今年差不多七成的時間都在國外,已經適應這樣的生活了。”她今年的主要精力放在歐巡賽,因此幾乎把歐洲走了個遍,再加上澳大利亞、摩洛哥、南非和美國等地方,林希妤這一年的腳印遍佈了半個地球。生活姐妹三人齊住齊玩願嘗試各地的食物在適應了飛來飛去的生活節奏後,林希妤慢慢懂得享受起這樣的生活來:“今年我和黎佳韻和張玉陽都在打歐巡賽,大部分時間我們3個人住一間房,一起去遊玩。”張玉陽比她倆多一年的歐巡賽的經驗,更瞭解國外哪有好玩和好吃的,因此成為三人小組的小嚮導。而黎佳韻更喜歡中餐,到處找中餐吃,甚至有時候住到有廚房地方,她還會親自下廚。“我會願意嘗試當地的食物,特別是像歐洲每個地方的食物特色不一樣。除非那個食物我特別不適應,才會吃中餐。”林希妤的前任教練是蘇格蘭人,他介紹說去蘇格蘭一定要吃“哈格斯”,“類似‘羊下水’的東西,”林希妤解釋說。不過“哈格斯”留給林希妤的印象並不美好:“第存倉天的吃法,是弄一些東西裹起來,再倒一點醬上去,吃著像是肉碎,味道倒沒什麼。但第二天換了個做法,外形像春卷,可能是醬汁變了,覺得特別難吃,我吃了一塊就再也不吃了。”林希妤現在的英國教練則帶她去河邊的一家吃魚和薯條的英國餐廳,讓她印象深刻:“餐廳門口有電話直播魚的捕撈、做成食物的過程,薯條多種多樣、非常好吃,感覺是間高檔和有內涵的快餐店。”天性愛好收集大堆鞋子愛美努力學習化妝林希妤有收集鞋子的愛好,除了高跟鞋以外的鞋子她都會收集。據杜靜介紹說,放在家里鞋櫃和床底下滿滿都是林希妤的鞋子,加起來有60多雙了。雖然不收集高跟鞋,可是林希妤有時候也需要穿高跟鞋。現在不少球賽都會安排球員晚宴,根據規定,球員都必須著正裝出席,那個時候林希妤不得不穿高跟鞋。“我不會穿高跟鞋,而且站不了多久,腳好疼的。”每次去比賽,林希妤都會自己搭配好一套服裝,專門應付晚宴這樣的場合。當然,出于禮貌還需要化點妝,不過這並不是林希妤擅長的。相比中國球員的樸素,韓國球員們更加習慣化妝上場比賽,不少韓國球員甚至會化上大濃妝、全眼線出場。林希妤笑著說:“我們也經常開玩笑,說韓國球員臉上的粉可以糊牆了。曾經有個大型比賽,更衣室里坐在鏡子前面補妝的全是韓國球員。”不過作為愛美的小姑娘,林希妤也希望自己可以學會化妝:“我現在還不會,但我打算學,現在還在努力當中。”語言學好英語相當重要英語水平每天提高在職業高爾夫球的世界里,英語是通行語言,學好英語對職業球手相當重要。在求學的過程中,林希妤就很重視英語的學習。在進入國家隊後,林希妤經歷了幾任外教,這讓她的英語交流得到了更多的實踐機會,“我的前兩位教練帶了我三年多,他們的中文都特別好,平時英語交流起來也很方便,有什麼不懂可以用中文來問。現在這位教練的中文正在學習中,所以不能和他講中文,只能講英語,有時候我的英文口語表達或者有些詞用錯了,他也會提醒。加上現在出國的機會也多,國外媒體的採訪也多了,其實英語水平每天都在提高。”林希妤還記得,她第一次接受外國媒體採訪時才14歲,那時她剛進入國家隊。可能是因為年紀太小,大家都以為她不會英語,有個中國記者還想幫她翻譯,不過,對於採訪問題,林希妤都能答出來,讓大家都很驚訝。“其實當時我很緊張,所以講得很慢,不過那時候年紀小,大家也不在意。”不過英語畢竟不是母語,表達起來不如中文流利,“有時候想要表達的意思只能用很蒼白的英語詞匯說出來,不像中文自如。所以每次接受英語採訪還是會緊張。我都會儘量放慢節奏,腦袋再運轉快一點,儘量把自己的意思講出來。”現在有關高爾夫球方面的英語採訪,林希妤可以應付自如,但如果要和外國朋友進行話題的交流,她覺得詞匯量還是不夠,希望未來可以補足。■寄望林希妤母親杜靜:學會不同角度看問題每個母親都希望女兒各方面都可以做到最好,林希妤的母親杜靜也不例外,她希望女兒能向馮珊珊學習,不斷開拓自己的視野。“你看馮珊珊在外面鍛煉了幾年後,現在講話非常得體,有時候站的角度很高。”杜靜說。杜靜說,由於長時間撲在打球上面的關係,女兒在升入高中後學業漸漸荒廢:“其實她初中的成績不錯,中考也挺好的。但高中後就沒有時間系統學習了,這方面是非常不足。我希望她的學業不要荒廢。”杜靜感覺,女兒跟別人聊天時話題不多,這可能跟知識面不廣有一定關係:“我希望女兒多多學習來提高自己,學會從不同的角度來看問題,這樣會得到更多的益處。”杜靜表示她正為女兒列一個書單,希望女兒能在閱讀和學習中豐富自己。■希妤貼士1.高爾夫的魅力在哪?以前覺得高爾夫容易滿足我的好勝心,現在打球覺得是一件有意思的事。像有些球,明明打得不能再差了,球卻“陰差陽錯”停在洞邊;有些球打不進洞都難,卻可能發生“撞杆”這樣的意外。不打到最後一杆永遠不知道結果,這也許就是高爾夫的魅力吧。即使有了最好的技術和百分百的把握,你永遠都不知道球會怎麼樣。高爾夫可以讓人學會接受一些不順利的東西,又會得到一些意外的東西,這個過程特別好玩。2.給業餘愛好者的建議看個人的目標。如果把高爾夫當作鍛煉身體的一種方式,為了出一身汗的話,那麼可以考慮去練習場辦個卡,就很劃算。如果希望打出點小名堂,可以考慮下請教練。但不一定非要請外教或者特別貴的。大部分的教練的水平足夠教業餘選手了,外教擅長的是指導一些精細的改變。不過總的來講,無論是什麼目標,都不要只待在練習場打,必須下場去打球。下場打球不同于練球,每一次都會有很多驚喜,就算第一次下場打球也有可能在很遠的地方推球進洞,這樣會給自己很大的信心。說得誇張一點,不管初學者還是高手都有一杆進洞的機會。本版撰文南方日報記者 王芳攝影 王述圖片說明:→林希妤; 林希妤與母親。儲存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miniddy5 的頭像
    miniddy5

    miniddy5的部落格

    miniddy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